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
从前几年开始,这个狄更斯在《双城记》中写下的句子,就开始被汽车媒体广泛引用,来形容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。可能是这个形容实在贴切了,当我想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刚刚过去的 2024 年中国汽车,这句话又是第一时间浮现在我脑海里的。

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。从产销数据看,中国汽车从未有这么好过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,2024 年中国汽车累计完成生产 3128.2 万辆,累计完成销售 3143.6 万辆,分别同比增长 3.7% 和 4.5%,连续第二年产销破 3000 万辆,并再度创下了历史新高,并且连续 16 年稳居全球汽车产销第一。

但这确实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。价格战阴云始终笼罩,大部分车企低利润甚至负利润运行。作为工业之中技术密集度、资金密集度都能称得上"明珠"的汽车行业,2024 年前 11 月利润率仅为 4.4%,低于下游工业企业 6.1% 的平均水平,在产销均取得增长的情况下,利润对比 2023 年同期下降了 7.3%。从更长周期来看,2017 年到 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逐年下滑,从 7.8% 下滑到仅 4.4%。

对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来说,不仅面临主机厂传导过来的盈利压力,更面临被突然崩盘的车企坑得血本无归的风险,这已经严重影响消费信心和行业健康运行。
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这样一个最好与最坏的叠加态。所以,连续两年产销破 3000 万辆,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稳步迈上新台阶,2024 年如何完成 3000 万辆产销背后的风起云涌,提出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:中国汽车未来的增长点应该在哪?
新能源正面临系统性风险
新能源是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取得高质量发展全村的希望,2024 年新能源也确实不负众望,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。

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,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 1288.8 万辆和 1286.6 万辆,分别同比增长 34.4% 和 35.5%,新能源车产销首次突破千万辆的里程碑,渗透率已经达到新车(含乘用、商用等)的 40.9%,中国也毫不意外地继续蝉联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产销第一大国。

插混成为拉动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主要动能,2024 年插混(含 PHEV、REEV)销量达 514.1 万辆,占新能源比例达 40%,相比 2023 年提高 10.4%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,插混和增程车销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2025 年市场占比有望提升到接近 50%。

但新能源高速增长的另一面,是利润不断走低,且头部通吃越发严重,绝大部分车企车卖越多越穷。即使比亚迪 2024 年下半年也出现了单车利润下滑的问题,传统车企、新势力更面临新能源车单车毛利率为负的情况,只能寄希望未来规模提升来改善盈利情况。相当部分车企,都没找到新能源的可持续商业模式。
从更宏观的产业角度看,问题更严重。绝大部分主机厂、供应商利润吃紧的情况下,新能源车成本中占绝对大头的锂电却取得了利润增长,2024 年前 11 个月电池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35.3%。

更畸形的是,锂电行业也是头部通吃,2024 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场份额高达 45.9%,第三季度毛利高达 31%,比 2023 年同期提升了 8.6%。曾有车企高管在采访中表示,宁德时代拿走了汽车产业中大半的利润。
锂电行业拿走了汽车产业绝大部分利润,头部锂电企业又拿走了锂电行业绝大部分利润。中国汽车产业整体上面临利润分配的结构失衡,如果在未来几年不能改善,实现更合理的利润分配,新能源车产业或面临系统性风险,如今的高增长未必能够持续。

这或许也就不难理解,为何电池成本占比更低的插混,现在更受车企青睐。
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尽管燃油车市场份额、单车价格都在不断走低,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,燃油车仍然是很多车企销量、利润的压舱石。通过消除歧视性政策,提升用户燃油车消费信心,持续扩大燃油车出口,稳住燃油车销量,化解产能过剩风险,将会对未来几年保持中国汽车健康发展起很大的帮助。
内销增长仍有空间
从市场结构来看,2024 年汽车产销能再创新高,得益于内销和出口双重支撑。

2024 年乘用车实现了高质量增长,产销分别完成 2747.7 万辆和 2756.3 万辆,分别同比增长 5.2% 和 5.8%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自主品牌乘用车成为市场增长核心,销量 1797 万辆,同比增长 23.1%,市占率达 65.2%。得益于自主豪华品牌依托智能化、电动化强势崛起,国内生产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 473.8 万辆,同比增长 2.3%。

从数据上看,未来中国汽车内销仍有增长空间。2024 年国内乘用车销量 2260.8 万辆,同比增长 3.1%,连续 3 年实现同比增长,但对比 2017 年顶峰仍有近 150 万辆的差距。而且目前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约为 21%,对比其它人均 GDP 超 1 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40% 的数据来看,尽管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阶段,但内需市场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。
目前国内市场因为未来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增加,汽车消费情绪不算积极,但在延续 2024 年以旧换新、汽车消费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,2025 年国内汽车销量有望继续提升。

但中长期来看,消费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必然随着时间延长而削弱,要真正地提振内需汽车消费信心,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提升国民收入、提高社会保障、改善城区道路通行情况等根本方面上来。
出口增速放缓、风险加大
2024 年汽车出口同样超过了预期。据中汽协的数据,全年汽车出口销量为 585.9 万辆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其中,乘用车出口 495.5 万辆,同比增长 19.7%;新能源汽车出口 128.4 万辆,同比增长 6.7%,继续领跑全球。出口是拉动 2024 年中国汽车产销增长的重要力量。

但是,2024 年汽车出口的增速相比前两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,同比增长仅为 19.3%,而 2022 年和 2023 年分别达 54.5% 和 57.9%。特别是纯电车,全年出口量为 98.7 万辆,同比下滑了 10.4%,是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。

这与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环境有关。欧美去年针对中国新能源车加征了额外关税,南美、东南亚等地也收紧了新能源补贴政策,这让中国整车出口未来的增长蒙上了阴影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,鉴于俄罗斯市场可能会负增长、欧洲市场贸易保护政策,2025 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可能会持续下降至 10% 以内。

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的局面,中国车企也正在将新能源车出口重心从欧美等发达国家,转向中东、南美等全球南方国家市场,并通过建设 CKD 工厂、合资建厂等方式,融入当地市场。
中国尽管在 2024 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,但未来整车出口业务的增长空间比较有限,对未来中国汽车产销增长贡献作用将会下降。所以,中国车企的国际化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提升中国汽车产销,而是让中国车企能够在产业链上占据更高价值的位置。
写在最后
尽管在内销和出口方面都会遇到挑战,但在 2025 年延续补贴的大背景下,中国汽车产销有望继续迎来增长,据中汽协的预测,2025 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 3290 万辆,同比增长 4.7%。但比销量更重要的是,2025 年中国汽车能否打破增量不增利,跳出对价格战的依赖,真正地走向正向循环和可持续经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。